11224595_1610804475837612_1081321158778230779_o-940x627  

前陣子開始了每個禮拜三是我的「一人電影日」的習慣,某日看到<百日告別>的預告,我就知道我一定會來看這部電影。

甚至還去參加了林書宇導演的座談會,導演因為在三年前的一場意外失去了伴侶。

這樣的經歷,讓他有了創作這部電影的想法,或許也算是一種療癒自己的方式。

在參與座談會中,與其說想要知道他的電影創作理念,不如說是尋求他「怎麼走過來的?」的答案。

 

導演在座談會中提到,每個人處理自己的悲傷都有不同的方式。

他只能提供他的給予大家嘗試,但不一定是正確答案,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所有人。

昨天和Johnny一起看這部電影,突然有點慶幸我不是一個人看,我知道我可以獨立,但有時候可以尋求身邊的人陪伴,當自己的支柱。

有時候太過於獨立,是一種自私。這是我最近在看書時獲得的一個概念,驚覺原來我以為自己可以獨立,也盡量獨立,有時候是將身邊的人推開,不讓他們參與自己的生活或是脆弱。

回到這部電影,隨著男女主角「做七」的過程,我一點也不陌生。甚至那些經文我都好像還會念都有印象。

告別式的過程好像也還歷歷在目。

 

我想失去身邊親愛的人,似乎有些共同特質。

我們好像淹沒在深沉的哀傷裡,快要溺斃時,就緩慢地吸一口氣吐一口氣...

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怎麼這樣生活著,一日一日的就這麼過去,那種痛不知為何沒辦法宣洩,總是在某一時刻就這麼爆發潰堤...

如同心敏(林嘉欣 飾)在見到未婚夫的弟弟,兩個人抱頭痛哭時,她才真正的大哭。

以及見到未婚夫以前國中老師,看到那張卡片中寫著:

「花開花落終有時」

我也和女主角一樣忍不住大哭了起來,眼淚整個止不住。

這一句話就像是已經走的人,要我們好好接受這個事實。

 

留下來的兩位主角,去完成伴侶未完成的事,我們能做的除了無止盡的哀傷外,似乎也只能做這件事。

對我而言,我不知道宗教儀式會不會對走的人好(身邊有些親戚信誓旦旦的說著這樣那樣做對她們比較好,好像他們經歷過見證過一般),我不知道。

但我確定的是,那些對我而言只是行屍走肉之餘,過著有一定頻率(每隔七日上山念經拜拜、禱告唱詩歌)以免自己無所事事而崩潰罷了。

電影中有一幕,育偉(石頭 飾)亡妻的教會教友堅持要來他家幫他禱告,並且安慰他。

有個女生說到自己能懂他的痛,因為前陣子她的寵物也過世了,然後哭到泣不成聲。

我忍不住在心裡輕聲笑出來,我能懂導演想表達的意思,我也沒有人類與寵物之別,只是同樣經歷失去過寵物和身邊的親人而言,兩者絕對是不同的事。

有時候我們太想去安慰別人,急於表現同理心,卻往往適得其反,讓當事人哭笑不得。

_1

 

我從來不覺得失去親人的痛可以「走出來」,這種傷痛我認為一輩子都會壟罩著。只是隨著時間長短,濃淡有所不同。

也許我們只能從哀痛中「走過來」,如同村上村樹說的,我們只能經歷過那樣的哀傷,才有機會脫離哀傷。

而時間需要多久呢?

一如片尾育偉和心敏搭著下山的小巴士,心敏問著育偉的手傷。

「你的手還沒好?」

「應該快好了吧!」

「不知道...」

 

好像在呼應著,這失去親人的傷痛什麼時候才會好?

我們都不知道,只能努力地走下去...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過氣少女廢歐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